白丁舍


Join the forum, it's quick and easy

白丁舍
白丁舍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《死亡诗社》-----影片观后感

向下

《死亡诗社》-----影片观后感 Empty 《死亡诗社》-----影片观后感

帖子  Admin 周一 七月 05, 2010 12:47 pm

《死亡诗社》-----影片观后感 2fe5a6c2e5a0480b0ff47724
《死亡诗社》这部影片是皮特-威尔的上乘之作。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。影片所有情节的打造都着力让观者领会到探寻生命本质的热情,仿佛纵身一跃就走出阴霾获得新生。难怪《死亡诗社》又名《春风化雨》。青春的气息能从银幕透到观者内心。
一种特殊的聚首抑或称作集会,就发生在一个潮湿幽暗的山洞。青春的话题找到宣扬的突破口。也许并不像先辈们持重而深情的灵魂,有一点俏皮与不屑。朗诵着前人的诗,想象着将至未至的爱情的甜蜜,也猜测未来的幸与不幸。击鼓而歌只是为片刻的欢愉吗?他们究竟想要什么?萨克斯就在手中,任你演奏。这就是选择。想要的没那么复杂,一醉方休不是潦倒,我们的生命有时需要点癫狂,传统与纪律强调得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带进平静的绝望。
以死亡诗社的名义,也许是基庭先生带来的理由。要荒唐起来不可循规蹈矩,否则就将面对被奴役的人生。学会享受拒绝的权利,就算错也错得心安理得,因为自己做过选择。不得不说《死亡诗社》潜藏着爆发的力量。热血在渴望独立的意念中沸腾。名誉、传统、纪律、优秀灌注下的威尔顿预备学院,拥有不俗的升学率以及名流辈出的荣耀。那是成功的摇篮,似乎一迈进去就终生无忧。礼堂好比教堂的庄重,课堂好像宫廷的威严。让人放心的学校,城堡一般牢靠。校长秉承职责,不苟言笑,其实处事的方略深藏不露。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基庭先生,凭借以往优秀的教学经历,回到母校教授英文。看似温和慈善的基庭先生实质上却是一个浪漫主义者,感染力透过他***澎湃的讲话渗入人心。他的第一堂课便是带领学生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,反思生的意义。“抓住现在”,前人的呼唤。生命没有赋予一个人虚度的权利,荒废的人生来源于失去的自我。呼唤的声音轻微,却如刺骨的寒风直追心底。麻木的灵魂霎时一惊,苏醒只在朝夕。
托德-安德森,稳重到有些迟钝的地步。尼尔-佩里,人中之龙。这两个看似不搭的家伙被分在同一间寝室。另外还有野性与鬼邪、冒险与幽默兼具的查理-多尔顿,书生意气的史蒂芬-米克斯,憨厚矜持的皮茨,儒雅风流的诺克斯,见风使舵的卡梅伦尼------他们都是威尔顿的学生,意气风发野心勃勃。当然他们还有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的父母,尼尔的父亲佩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。所有描述过的人物都将进入戏剧的冲突中,应了克里希那木提的话,“生活的整个内容无法预知,它必须在每一时刻加以重新体会”。对于这部影片最大的冲突发生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上。优秀的尼尔在自己家中开枪自杀,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学校需要拿出理由向家长交代,基庭先生首当其冲成为千夫所指的怀疑对象。学校理事会用尽手段强迫学生承认是基庭先生教唆他们对抗家长,招来灾祸。一切责任全由一个老师的离去而推脱干净。
而当基庭先生即将离开他的学生的时候,原本迟钝的安德森不再沉默,他学起基庭先生站在桌子上的凛然姿态,无所畏惧地说道:“哦,船长我的船长!”还记得基庭先生第一次站在讲桌上说的:“我为什么站在这里--------因为我要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------”学会自由思考,尽管少不更事,学会独自选择,尽管感情用事。安德森学会了,并且不再盲从,他勇敢的站了起来反抗世俗卑鄙地束缚,他的身旁与身后米克斯、皮茨连同更多“勇士”,接二连三地站起来,无声却庄重地告诉他们尊敬的老师,他们懂得了坚持让自我去寻找真理。真正害死尼尔的不是基庭先生,学生们无法向更多人证明,但他们承担了自我选择的责任。
死亡诗社的历史原本已封存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无人问津,因为好奇行事怪诞的老师基庭,尼尔从档案堆里翻出基庭的资料。基庭在威尔顿就读时曾参与过一个名为“死亡诗社俱乐部”的组织。“死亡诗社”这名称超越了人们的想象。尼尔带着朋友们去问他们的“船长”基庭先生,死亡诗社是什么。“死亡诗社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,我们在印第安山洞聚会,每次聚会我们都会轮流朗诵梭罗、惠特曼及雪莱的诗,有时读自己的-------那并不是严密的组织,是一群浪漫主义者,我们不仅仅在读诗,诗从我们舌尖滑落,就像蜜糖。情绪高涨,女人亢奋,灵魂驰骋-----”听完基庭先生的回答,尼尔有些按捺不住,夜里就同朋友们去寻找那个印第安山洞,“死亡诗社”用过的诗集成了这群热血青年精神成人的依托。
幽暗潮湿的山洞重又迸发勃勃生气。查理-多尔顿即兴表演的萨克斯,奏响同伴心中的渴望。安德森虽然沉默,但兴奋的眼神暴露了他内在的挣扎。诗歌足以让人狂欢,用尽***创作而非刻意遵从理智,“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,因为伟大的戏剧性正在继续,因为你可以贡献一首诗,你的诗是什么?”基庭先生在实践真正的教育,因为他接受叛逆拒绝顺从。“只有活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,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”。要想真正帮助一个青年,重要的是让他认识他自己。揣测别人的心思或幻想符合世俗的要求是没有用的,青年首先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在基庭先生的启发下,安德森终于***出了他的诗作,他平静外表下藏匿的寂寞喷涌而出。
世俗希望规范个体,把个体训练成有效率的机器,失去自己的思想而听从大人物的教诲成为寻求安全感的途径。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自己梦想中的形象,佩里先生把个人的野心附加在儿子尼尔-佩里身上,他不允许尼尔违反做乖儿子的规则,一旦尼尔反抗,佩里先生将失去他的寄托。但尼尔终究做出了反抗,他参加了戏剧表演尝到了实现梦想的快感。但痛苦随即而至,佩里先生不能容忍儿子对他的意志的违背,因为那样他就不能长久地保持正确性。不敢顶撞父亲,又不甘失去自我,于是尼尔选择以死对抗。尼尔的死使深爱他的同窗与老师感到万分痛心。安德森好像失去某种支撑,恸哭哀号,他与尼尔朝夕相处,尼尔优秀的成绩磊落的为人以及类似于基庭先生的号召力,都让安德森钦佩不已。但尼尔死了,所有责任全部怪在基庭先生身上,是他没有按安全的方式行使老师的职责,是他告诉学生作为个体应该与众不同。
佩里先生要学校给家长一个交代,恐怕是给一个可以逃脱自责的心理安慰吧。尼尔自杀一切的追究还有什么意义,如果非要找出元凶,那就怪该死的“道德”吧!社会总有一种屈从性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与抉择,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谓的道德规范。真正的现实就是人们在道德的掩护下自圆其说。面对问题人们会找出各种解释各种理由,很少能从自身入手,叩问良心何在。基庭先生给予了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气,面对生活人人皆是主宰。可怕的地方也许正在这里,人类真实的恐惧不是因为能力不够,而是能力超越了限制。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,就很难受控于他人甚至一切世俗偏执地约束,异于常人的路一经开辟就注定会有坎坷。
死亡诗社致力于汲取生命的精华,在成为花下之尘时,回想青春,我们可以坦然面对。影片的结尾是无声的反抗,为一个心灵导师送行,但那些青年真正的人生恐怕才刚刚上演。伟大的戏剧性正在继续。

Admin
Admin

帖子数 : 101
注册日期 : 10-06-21

http://xy2010.8008cn.org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